世界銀行新報告提出了幾個新標準,對貧困有更仔細的審視
時間:2018-12-18 15:05 閱讀:1319 整理:市場調研公司
由於(yu) 很高的極端貧困率在全球不再多見,對窮的理解變得更加細膩。
上周,世界銀行發布兩(liang) 年一期的《貧困與(yu) 共享繁榮 2018:拚出貧困的拚圖》報告(Poverty and Shared Prosperity 2018: Piecing Together the Poverty Puzzle),通過一些新的方式,進一步審視了全球貧困問題。
其中一些問題,或許能增加我們(men) 對這一議題的了解:
極端貧困人口(每天生活費低於(yu) 1.9 美元)在全球人口的占比是多少?
世界極端貧困人口占比已由 1990 年的 36% 降至 2015 年的 10%。
而極端貧困人口的分布高度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並且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2015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極端貧困人口超過其他地區總和,到 2030 年,比例將接近 90%。
報告指出,2013-2015 年間貧窮總人口減少 6800 萬(wan) 餘(yu) 人,相當於(yu) 泰國或英國的人口。但一方麵,減貧趨勢減慢,原定 2030 年底前將全球赤貧人口比降至 3% 以下的目標恐怕難以實現。
另一方麵,有一半國家已將極端貧困率降至 3% 以下。但貧困並未根除。在這些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既有國際貧困線(每人每天生活費 1.9 美元)已難有效、全麵衡量貧困。
以每日 5.5 美元為(wei) 門檻,全球貧窮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46%。
現監測貧困狀況的主要標準有國際貧困線,即按 2011 年購買(mai) 力平價(jia) (PPP)計算,每人每天生活費 1.9 美元(約合人民幣 7.3 元),各國根據通脹率調整。
但如上所述,這一標準在許多發達地區的意義(yi) 正在變小。在此基礎上,世界銀行建立了補充性的新標準:每人每天生活費 3.2 美元(約合人民幣 12.2 元)的中等偏低收入貧困線,以及每人每天 5.5 美元(約合人民幣 21 元)的中等偏高收入貧困線。
采用擴大的貧窮判斷標準之後,報告發現全球貧窮人口“高到令人難以接受”,且經濟成長的果實“在不同區域和國家間分配不均”。
以每日 5.5 美元為(wei) 門檻,全球貧窮人口比例在 2015 年達到 46%。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的這一比例達到 84.5%。而以每日 3.2 美元為(wei) 標準,全球貧困人口達到 26.3%。
在中國,由低至高的三檔標準下,貧困率則分別為(wei) 0.7%、7.0%、27.2%(2015)。
為(wei) 了給國際貧困監測提供參照基準,1991 年,世界銀行根據當時的購買(mai) 力平價(jia) 提出了每人每天 1 美元的世界性貧困標準。此後,貧困線被數次上調。
相對貧困人口有多少?
21 億(yi) 。
要實現相同的生活基本功能,在各國,對商品的需要會(hui) 有所不同。例如,在最貧困的國家,進入就業(ye) 市場可能隻需要衣服和食物,但在較富裕的經濟體(ti) 則需要網絡、汽車和手機。
社會(hui) 貧困線(societal poverty line)是基於(yu) 極端貧困與(yu) 各國依消費中位數而異的福利相對維度兩(liang) 者的結合,隨平均收入增長而增長。社會(hui) 貧困線可以更多反映增長成果分配的信息。但顯然,無論是比例,還是人數,社會(hui) 貧困的削減都顯得更加困難。
1990 年,社會(hui) 貧困率(綠)為(wei) 44.5%,比極端貧困率(藍)高出約 8.6 個(ge) 百分點。到 2015 年,差距翻了不止一倍,達到 18.4 個(ge) 百分點。
2015 年,21 億(yi) 人相對於(yu) 他們(men) 所在社會(hui) 而言是貧困的,幾乎是極端貧困人口人數的三倍。自 1990 年以來,社會(hui) 貧困率在所有發展中地區都趨於(yu) 下降,但在高收入國家一直處於(yu) 靜止狀態。
如果不限於(yu) 貨幣貧困,這個(ge) 數字又是多少?
會(hui) 增長約 50%。
收入或消費是世界銀行估計貧困的傳(chuan) 統依據,但未能涵蓋福祉的所有方麵。比如,每天收入超過 1.9 美元的人,仍然可能無法獲得水電等、醫療衛生服務和安全保障,他們(men) 仍然很貧困。
世界銀行的多維衡量標準基於(yu) 三個(ge) 維度:收入/消費、受教育機會(hui) 和水電等基本服務。2013 年左右的 119 個(ge) 經濟體(ti) 中,有 11.8% 的人口處於(yu) 貨幣貧困(下圖中藍色),但算上獲得教育(橙色)和水電等基本服務(黃色)的機會(hui) 缺失,多維貧困人口總計達 18.3%。
在多少國家,最貧困人口的收入呈現增長趨勢?
根據已有數據,約四分之三的經濟體(ti) 正在經曆這種增長。
這裏有兩(liang) 個(ge) 概念。其一被世界銀行稱作“共享繁榮”(shared prosperity),指的是各國最貧困 40% 人口(也稱底層 40% 人口)年均收入或消費的增長。因此,共同繁榮若是正數,說明貧困人口正變得富裕起來。
另一個(ge) 則是共享繁榮溢價(jia) (shared prosperity premium),是指這一群體(ti) 年收入或消費的增長率,與(yu) 所在經濟體(ti) 年均增長率之間的差額。溢價(jia) 為(wei) 正,則表示底層 40% 人口的收入占經濟體(ti) 總收入份額正在增加。
在有數據的 91 個(ge) 經濟體(ti) 中,有 70 個(ge) 國家共享繁榮為(wei) 正數。也就是說,在 2010-2015 年期間,77% 國家貧困人口的收入出現了正增長。這當中,約有三分之二(49 個(ge) )的經濟體(ti) 共享繁榮溢價(jia) 也為(wei) 正數(下圖圖二 A 組),即,在經濟“餡餅”中獲得了更大的份額。
對貧困人口來說,最糟不過兩(liang) 個(ge) 指標都為(wei) 負數,意即其收入不但在降低,且降幅比其他人群更大。19個(ge) 經濟體(ti) (C 組)遭遇了這種情況,其中不乏希臘、西班牙、意大利、塞爾維亞(ya) 等歐洲國家。
在中國,底層 40% 人口年均收入增長 9.11%,在 91 國中位列首位,共享繁榮溢價(jia) 則是 1.74%,排到 15 名。但也需注意,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基尼指數,在 2016 年達 46.5,且趨勢並不樂(le) 觀。
2010 -2015年左右,各國共享繁榮指數(暖色表示負數,冷色表示正數,越接近深藍則增長越大;灰色表示數據缺失)
此外,因數據缺失,整體(ti) 情況要差得多——隻有四分之一的低收入國家,以及 4/35 個(ge) 公認的脆弱和易受衝(chong) 突影響國家擁有數據。

關(guan) 注公眾(zhong) 號
獲取更多行業(ye) 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於網絡,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係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