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10-88998848 郵箱admin@dqshd.com

北京市場調查-市場調研公司-滿意度調查 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北京

行業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 > 710公海寰宇官网入口 > 行業(ye) 動態 > 正文

NEWS CENTRES

710公海寰宇官网入口

互聯網定性調查方法 | 觀察與體驗

時間:2018-11-08 15:10 閱讀:1259 整理:市場調研公司

互聯網定性調查方法必須加入研究者的觀察與(yu) 體(ti) 驗,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表示隻有與(yu) 網絡使用者進行互動所獲得的研究資料才有可能更為(wei) 貼近真實世界本相。

問題的提出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引起當代中國社會(hui) 發生更為(wei) 深刻的變化,但學術界對互聯網的研究卻一直缺乏學理係統支撐,目前大都停留在對網絡現象的研究層麵。因此,互聯網實證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網絡群體(ti) 性事件、網絡反腐、網絡謠言等社會(hui) 現象倒逼互聯網研究出現高潮,但是,熱潮出現之時,也往往是研究方法被誤識和濫用的時候。

由於(yu) 互聯網所構築的網絡虛擬環境不同於(yu) 現實社會(hui) 的生活空間,網絡中的以文本為(wei) 載體(ti) 的溝通不同於(yu) 現實社會(hui) 中的互動,而傳(chuan) 統研究方法都是基於(yu) 真實的人群和社區且與(yu) 被研究者進行麵對麵交流,那麽(me) 究竟采用何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對互聯網進行研究? 這是當前中國學術界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定性調查目前在社會(hui) 科學界越來越受到重視,定性方法的取向強調以研究者本人為(wei) 欢迎来到赌船!,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hui) 現象進行整體(ti) 性探究,通過與(yu) 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wei) 和意義(yi) 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活動。它作為(wei) 一種社會(hui) 科學研究方法,在互聯網研究的領域已經在中國學術界開始使用。一類是基於(yu) 網絡文本的互動展開話語分析; 另一類是對網絡群體(ti) 的價(jia) 值觀念、行為(wei) 和信念進行描述; 還有一類是通過觀察網絡行為(wei) 作分析和研究。

絕大多數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已經意識到了互聯網是一個(ge) 全新的研究空間,但它究竟與(yu) 傳(chuan) 統研究空間有何不同,仍未有全麵、科學的總結; 一些研究者在互聯網研究過程中使用了定性調查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觀察法,但傳(chuan) 統觀察法是在具體(ti) 現實生活情景中觀察被研究對象的所作所為(wei) ,而在互聯網研究使用過程中不加思考地將文本、語言、符號等就認為(wei) 是行為(wei) 本身了,很顯然對定性調查方法本身不甚了解,也缺乏對其在互聯網中的適用性的反思;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學者想當然地認為(wei) ,網絡定性調查的資料全部是“原生態”,即沒有研究者的幹擾,因此材料是完全真實的,比傳(chuan) 統的麵對麵的定性調查方法更具優(you) 勢。很顯然,這是對定性調查方法論原則的誤讀和忽視。

互聯網定性調查中的觀察

觀察作為(wei) 一種定性調查收集資料的方法,已被社會(hui) 科學研究廣為(wei) 使用。觀察通常是指在自然情景下對當時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觀看、傾(qing) 聽和感受,從(cong) 而獲得有關(guan) 的事實材料的一種活動。那麽(me) ,觀察的方法是否適用於(yu) 互聯網呢? 由於(yu) 網絡中無法麵對麵接觸以及身份的匿名性,研究者不可能直接觀察他/她所研究的人的行為(wei) ,一些學者甚至否認在網絡空間中進行觀察的可能。也有一些學者堅持強調雖然研究的環境是互聯網,但深入特定的場景進行參與(yu) 觀察依然是定性調查收集資料的方法。總的來說,觀察依然是可能的,隻不過鑒於(yu) 研究環境和條件有所不同,觀察的方式和內(nei) 容與(yu) 實地觀察必然會(hui) 有所區別及不同。

互聯網調查與(yu) 實地調查觀察質的區別

其一,實地調查是在自然環境中直接作觀察,人類學家通常將此觀察情景稱為(wei) “田野”。“田野”一詞帶有強烈的地域性色彩,即研究者的田野工作是在一個(ge) 物理空間地點進行研究的。而在互聯網定性調查的過程中,研究的情景卻不是以地理空間範圍劃分的,網絡互動和鏈接才是研究的客體(ti) 。所以,有學者提出通過文本、標記、標語等方式來發現一個(ge) 網絡社群,即通過話語來劃分研究場景的邊界。既然互聯網沒有真實的地理空間地點,那麽(me) ,劃分研究場景的方法就變得非常重要。

其二,實地調查是對當前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觀察的一種活動,而互聯網觀察的內(nei) 容大多是以文本、視頻、網頁、圖片等形式的網絡公開資料,這些資料一般都按時間記錄,但每條信息的暴露與(yu) 討論對於(yu) 不同的參與(yu) 者來講仍然是不同時間的。也就是說,每個(ge) 參與(yu) 者會(hui) 根據自己的時間來進行網絡互動和參與(yu) 。因此,研究者如何處理每個(ge) 參與(yu) 者在不同的時間段留在同一網絡空間的資料,是需區別考慮的問題。

其三,實地調查中研究者與(yu) 被研究者的接觸通常是麵對麵的,對被研究者的身份可以通過麵對麵的接觸來確認,例如年齡、性別、談吐、著裝、膚色、語言等因素可幫助研究者快速而準確地確認其身份。而以互聯網為(wei) 媒介的溝通缺乏身體(ti) 的呈現,研究者僅(jin) 依賴網絡中呈現的資料來判斷被研究者的身份,還較為(wei) 困難。研究過程由實地調查中研究者可以主動通過信息判斷來確定被研究者的身份,變為(wei) 在互聯網中研究者不得不依賴被研究者自己在互聯網中的“自我暴露” 來判斷被研究者的身份。研究者須對互聯網中被研究者的身份的可信度有一定的認知,否則被研究者身份的可信度會(hui) 影響研究資料的實用價(jia) 值及分析質量。

其四,實地觀察通常是研究者運用自己的眼、耳等身體(ti) 器官對自然環境中的人或物進行觀看、傾(qing) 聽和感受,而在由文本、圖像、視頻等形式構建的互聯網空間,就連人們(men) 的網絡行為(wei) 也是以化身出現在網絡中,因此,閱讀、理解和分析文本成了研究者觀察時所作的主要工作。文本是網絡使用者在網絡活動過程中的產(chan) 物,而在文本生產(chan) 過程中使用者的動機、情感、欲望等卻是閱讀文本的人很難接近的。如何獲取、呈現和理解網絡文本生產(chan) 的情景,是研究者在網絡觀察時所需要達到的目標。

互聯網定性調查的觀察的界定與(yu) 類型

筆者將在互聯網定性調查的觀察定義(yi) 為(wei) ,研究者借助互聯網的表達和交流平台對網絡空間中的文本、圖像、情感符號以及虛擬社區中的社會(hui) 互動的感知和描述,從(cong) 而獲得被研究者如何在網絡中實踐的活動。互聯網為(wei) 研究者進入“田野”和與(yu) 被研究者進行快速的接觸方麵,比麵對麵的調查更加節省時間、空間和減少障礙,參與(yu) 到網絡群體(ti) 中的互動也是可以在互聯網中實現的。因此,在互聯網中的觀察也可以分為(wei) 參與(yu) 型觀察和非參與(yu) 型觀察。而根據研究者在網絡中觀察角色的不同,又可以細分為(wei) 以下幾種類型:

完全的觀察者:

研究者可以在網絡空間中完全不公開自己的身份,不參與(yu) 網絡活動,通過潛伏的方式收集資料。研究者完全潛伏的情況在實地調查中很難實現,而在互聯網中則可以完全實現。在網絡環境中,研究者在網絡中對於(yu) 一般使用者來講是不可察覺的,是否在線也容易被忽視。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研究者潛伏的狀態使得被研究者作為(wei) 主體(ti) 完全自由地呈現自己,從(cong) 而給予了研究者深入被研究者生活世界的時機和條件,這也實現了定性研究所一直追逐的“真實“的理想。但是,潛伏也同樣帶來了研究倫(lun) 理以及研究資料的可信度、公信度等問題。

作為(wei) 觀察者的參與(yu) 者:

研究者在網絡空間中公開了自己研究者的身份,並且參與(yu) 到網絡空間的群體(ti) 中進行互動,進而收集被觀察者的資料。在這種情景下,被研究者在網絡活動過程中知道自己被觀察,往往受到“研究效應”的影響,所收集到的資料其客觀程度會(hui) 有所降低。研究者也可以在網絡中發起對自己的研究主題的討論,以收集相應的資料。在這種方式的參與(yu) 中,研究者的主導型較強。

作為(wei) 參與(yu) 者的觀察者:

研究者在網絡空間不公開自己研究者的身份,假扮成網絡群體(ti) 中的一員參與(yu) 網絡活動。資料收集過程中由於(yu) 被研究者基本不受研究者的影響,資料收集能做到一定的客觀性,而且研究者的參與(yu) 互動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資料的豐(feng) 富性、深入性、普遍性。在這種參與(yu) 過程中,研究者的主導性較弱,其對網絡話題以及資料收集與(yu) 研究主題契合的內(nei) 容的影響程度取決(jue) 於(yu) 研究者在網絡中參與(yu) 的深度及廣度。

完全的參與(yu) 者:

研究者身份不被網絡空間的人知曉,而被認為(wei) 是網絡社會(hui) 中一名普通的用戶。這種觀察與(yu) 被研究者在參與(yu) 網絡活動的過程中保持了良好的互動關(guan) 係,因此研究的情景自然,收集的資料也較為(wei) 豐(feng) 富和深入。但研究者不公開自己的身份卻存在法理上的問題和職業(ye) 道德及社會(hui) 倫(lun) 理問題。

觀察的技巧

筆者從(cong) 自身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了一些在互聯網中觀察的技巧,但一切技巧都不過是為(wei) 了在網絡空間中獲取較為(wei) 豐(feng) 富的研究資料,探究網絡使用者在網絡進行實踐活動的情景,以便更好地客觀理解與(yu) 合理解釋他們(men) 的網絡行為(wei) 。因為(wei) 與(yu) 實地調查的觀察不同,網絡觀察對研究者的網絡使用、網絡交流的能力要求更高。

1. 學會(hui) 在網絡中閑逛和玩;

2. 準備好自己在網絡中的研究身份;

3. 學習(xi) 網絡技術和語言;

4. 與(yu) 在網絡中有影響力的人建立關(guan) 係。

調查經驗與(yu) 反思

筆者曾在一個(ge) 高校BBS 的討論性知識與(yu) 性經驗的版麵中做過定性調查的觀察工作。研究的目的是觀察網絡使用者是如何在網絡空間進行社會(hui) 互動的。從(cong) 網絡觀察與(yu) 實地觀察的區別以及觀察的類型來看,筆者在觀察的操作過程中有幾點得失。

首先,筆者關(guan) 注於(yu) 人們(men) 在網絡中的社會(hui) 互動過程,但由於(yu) BBS 中都是以ID 的形態進行互動和交流,因此,筆者采用兩(liang) 種方式確定調查點。一方麵,筆者將版麵作為(wei) 一個(ge) “田野”,利用一切閑暇時間瀏覽版麵的帖子以及觀察ID 的文本互動過程; 另一方麵,筆者追隨版麵中活躍的ID,在整個(ge) BBS 中進行搜索與(yu) 他/她相關(guan) 的帖子和發言,觀察用戶文本互動的特點與(yu) 偏好。這個(ge) 過程中既像研究又像隻是在網絡中閑逛,但筆者認為(wei) 好的進行參與(yu) 觀察的研究者在網絡中研究與(yu) 玩會(hui) 同時進行。

其次,筆者在進入網絡“田野”工作之初,十分清楚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卻時常感覺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又不是為(wei) 己所能左右的。筆者在進入版麵觀察了半年左右的時候,算一個(ge) 較為(wei) 活躍的網絡參與(yu) 者,但並沒有向所有人公開自己的研究身份,隻有版麵的管理者及少數的活躍分子知道筆者的真實身份。

筆者在通過BBS 私信功能與(yu) 一位版麵的活躍分子單獨取得聯係,想與(yu) 她探討一下對“性”的看法時,由於(yu) BBS 的功能中有一項可以查詢ID 的性別,筆者以為(wei) 所有的用戶都會(hui) 使用這一功能,因此沒有在信中明確標明自己是一位女性,被對方誤以為(wei) 是男性,是要對她進行言語上的性騷擾,而將筆者投訴到BBS 的管理者那裏。在此情形下,管理者不得不發表公開說明,將筆者的研究身份公開,筆者對此版麵進行觀察的事,所有參與(yu) 者都知曉了。筆者認為(wei) ,在網絡觀察的過程中,除非完全潛伏,否則研究者的角色是與(yu) 被研究者相互建構的過程並非完全能由自己所控製。

最後,筆者在進入版麵之初,便與(yu) 版麵的管理者和一些活躍分子建立了良好的關(guan) 係,活躍分子幫筆者盡快學會(hui) 了發帖技巧,而在版麵中用戶會(hui) 經常使用一些特殊的網絡表情符號、語言、簡寫(xie) 等,向他們(men) 請教也會(hui) 很快得到答案,在他們(men) 的幫助下,筆者迅速融入了網絡社群的活動中。筆者認為(wei) ,與(yu) 網絡中的人建立關(guan) 係的好處是,研究者可以了解網絡文本的產(chan) 出規則。例如,版主會(hui) 告訴筆者版麵的一些帖子是在什麽(me) 情況下被刪除的; 除了版主,還有哪些人、哪些因素可以導致帖子被刪除; 刪帖規則是如何產(chan) 生的,等等。這些信息是分析網絡文本時十分珍貴的資料。

互聯網定性調查中的體(ti) 驗

目前學術界已有共識,互聯網不僅(jin) 是一種技術與(yu) 社會(hui) 現實,更是一種文化現實。而真正的文化研究應超越文本分析,即不能僅(jin) 僅(jin) 停留在網絡空間的現成的、被研究者建構的文本中,而應該將網絡文本放在一定的社會(hui) 情景中加以分析與(yu) 理解。這些社會(hui) 情景包括生產(chan) 文本的用戶的日常生活情景、文本產(chan) 生過程中的情景以及閱讀文本的讀者等不同階段的情景。但在目前的網絡研究中,許多學者為(wei) 坐在家中就能做“田野”工作而歡呼雀躍,但筆者的研究經驗卻認為(wei) 僅(jin) 坐在電腦前觀察網絡用戶的文本互動,收集一些文本資料進行網絡研究,一方麵無形中將網絡世界與(yu) 現實世界割裂了,忽略了情景對網絡行為(wei) 的影響; 另一方麵文本分析的過程幾乎都依賴於(yu) 研究者的解釋,卻忽視了被研究者作為(wei) 主體(ti) 的解釋和聲音。因此,筆者主張,在以探究網絡文化和理解網絡行為(wei) 為(wei) 目的的互聯網定性調查過程中,通過體(ti) 驗去了解和感受網絡用戶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體(ti) 驗的界定

黃盈盈等學者將“體(ti) 驗”定義(yi) 為(wei) 是研究者對於(yu) 被訪者的整個(ge) 生活情境的理解與(yu) 感受,是研究者與(yu) 被訪者的生活情境之間的互動。它最終要實現的是“共情”,也就是能夠像“其中之人”那樣來理解、表述與(yu) 解釋所要調查的目標。

而在網絡空間中,由於(yu) 無法直接觀察被研究者的行為(wei) 與(yu) 生活環境,加西亞(ya) 等學者支持沃爾斯特龍使用“參與(yu) 體(ti) 驗者”來表述網絡環境中研究者的角色特性的適切性。“參與(yu) 體(ti) 驗者”能夠說明研究者對所研究群體(ti) 而言的積極貢獻者的角色和研究者的個(ge) 人體(ti) 驗。他認為(wei) ,使用“體(ti) 驗者”而不是“觀察者”是很有意義(yi) 的,因為(wei) 研究者雖然沒有直接觀察群體(ti) 中其他成員的機會(hui) ,但卻可以通過讀帖和發帖來體(ti) 驗參與(yu) 到群體(ti) 中的感覺。但這兩(liang) 種對體(ti) 驗的定義(yi) 都有一定局限性,前者是基於(yu) 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總結的,後者則較為(wei) 強調在網絡空間的“體(ti) 驗”是感受其他人在網絡中參與(yu) 活動的感覺,忽略了網下的情景。

筆者根據研究實踐總結的網絡空間的“體(ti) 驗”是研究者全身心地沉浸在網絡中,尋找和體(ti) 驗像那些網絡活躍分子深深地被網絡吸引的感覺。通過在與(yu) 其他網絡參與(yu) 者的互動,逐漸“沾染”上其他互動者的習(xi) 氣,體(ti) 驗和感受網絡為(wei) 何吸引人,進而獲得網絡文化的真相。

體(ti) 驗的過程不僅(jin) 僅(jin) 包括體(ti) 會(hui) 在網絡中活動的感覺,還要盡可能體(ti) 驗網絡使用者在日常生活情景中的感覺。研究者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與(yu) 網絡使用者建立良好的關(guan) 係,可以借助互聯網的表達和交流平台或工具來完成,通過在線訪談或麵對麵訪談了解他們(men) 在網絡中的其他活動,以及他們(men) 網絡行為(wei) 的相關(guan) 情景,探究主體(ti) 對網絡行為(wei) 的意義(yi) 解釋,在得到具體(ti) 的感性認識後,研究者再回到網絡中重新結合他們(men) 在網絡中的文本進行再次解讀。

如果缺乏這種體(ti) 驗,無論網絡文本有多精彩和深入,或者在網絡中觀察得有多細致,所做的調查也隻是在一個(ge) 客觀的角度進行解釋,終究還是缺少網絡使用者自己作為(wei) 主體(ti) 的聲音和解釋,也就無法呈現網絡文本是在怎樣特定的網上和網下情景下的產(chan) 物。換句話說,網絡文本不能僅(jin) 從(cong) 文本字麵的角度來解釋,而應結合文本的生產(chan) 者、文本情景及其社會(hui) 文化形態等因素來理解和解釋。而文本的情景需要研究者去體(ti) 驗才有可能獲得。

研究經驗與(yu) 反思

筆者在對高校BBS 性版麵研究的過程中,最初進入虛擬社區對其認識隨著“體(ti) 驗”的步步深入而逐漸改變。如果僅(jin) 從(cong) 版麵互動的文本分析,會(hui) 認為(wei) 參與(yu) 談論性知識、性經驗的年輕人對“性”事有興(xing) 趣,通過交流獲取相關(guan) 信息。但當筆者通過網絡渠道、麵對麵的渠道與(yu) 其中的一些活躍分子進行訪談後,再重新返回網絡中參與(yu) 互動,通過體(ti) 驗感悟到年輕人通過談性獲取一種生活的樂(le) 趣,並且在此過程中建立自我認同和群體(ti) 歸屬感。僅(jin) 從(cong) 筆者的研究經驗出發,是從(cong) 以下幾方麵做到“體(ti) 驗”的。

1. 體(ti) 驗網絡使用者的網絡歸屬感

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盡可能地與(yu) 版麵中的活躍分子在同一時間參與(yu) 網絡互動。例如,參與(yu) BBS“版聊”,即人們(men) 在版麵中發帖聊天,每個(ge) 帖子的話都很短,但版聊過程非常吸引人,一旦發帖,很快有人回複你,一來一回,互動性極強。筆者在參與(yu) 的過程中體(ti) 會(hui) 到了一種隨時有人回應的感覺,對虛擬群體(ti) 歸屬感也逐漸增強。同時,還可以解釋為(wei) 什麽(me) BBS 如此吸引人,乃是因為(wei) 它有一種群體(ti) 歸屬感。這是筆者通過體(ti) 驗和感受獲得的信息。

2. 體(ti) 驗網絡使用者的時空感

網絡研究大多關(guan) 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wei) 與(yu) 現象,卻極少關(guan) 注網絡使用者上網時間和空間。一位受訪者對筆者在訪談過程中講述了她在BBS 版麵活躍的時間經常是晚上,她覺得當宿舍的室友都酣睡時還有人能陪她聊天,而且是談性事,又刺激又親(qin) 密,讓她感覺不孤獨了。在這之後,筆者在虛擬社區觀察時,選擇午夜12點之後登陸,與(yu) 人們(men) 網絡互動,感同身受了在夜晚虛擬社區中有人陪伴自己聊天,體(ti) 會(hui) 到了與(yu) 網友談性的親(qin) 密感。

3. 體(ti) 驗網絡使用者的生命曆程

我們(men) 都知道,網絡使用者的網下日常生活情景會(hui) 影響他/她在網絡中的實踐。而網絡使用者處於(yu) 不同的年齡階段,其不同的重大生活事件會(hui) 對他/她在網絡中的行為(wei) 有不同影響。在筆者對一位BBS 的活躍分子進行訪談時,她談到她在某一時期經常頻繁地登陸發帖,是由於(yu) 她暗戀的對象是另外一名活躍分子,她希望在版麵能碰到他。網絡使用者如處於(yu) 尋求伴侶(lv) 的生命曆程中,可因此影響他/她在網絡中的活躍程度。研究者通過網絡平台中網絡使用者的發言、個(ge) 人信息介紹、搜索以及網下的麵對麵訪談形式盡可能收集網絡使用者的個(ge) 人資料,分析解讀網絡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情景及生命曆程的階段,體(ti) 驗網絡文本是如何在具體(ti) 的生活情景、特殊的生命曆程中產(chan) 出的。

4. 體(ti) 驗網絡使用者的自我建構

筆者在研究中發現,隻有體(ti) 驗和理解網絡使用者在網絡中的自我建構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網絡為(wei) 何會(hui) 如此吸引人。筆者在對性版麵進行網絡文本分析時,發現一名女性ID 言語豪放,僅(jin) 從(cong) 話語分析的角度會(hui) 將此女性對性的態度視為(wei) 較開放。當筆者與(yu) 她麵對麵訪談時,她說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乖乖女”,從(cong) 不公開談論“性”問題,她說自己內(nei) 心討厭“乖乖女”的形象,因此在網絡中故意參與(yu) 性話題的討論以此表現一種大膽、開放的女性形象,以緩解自己在現實中無法表現豪放一麵的壓力。網絡中的主體(ti) 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建構自我形象,而研究者則需盡力體(ti) 驗他/她在網絡世界如何建構不同的自己,通過一些技巧,全麵、深入地獲取網絡使用者的主觀世界,通過主體(ti) 如何建構自己的過程中探究網絡文化的內(nei) 涵。

總結與(yu) 討論

互動式的觀察與(yu) 體(ti) 驗

在定性調查的過程中,觀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互聯網觀察過程中,不僅(jin) 收集網絡中的文本資料,也需與(yu) 網絡使用者進行互動,理解其對於(yu) 網絡實踐的意義(yi) 。研究者應該認識到,網絡文本隻不過是調查結果的一個(ge) 側(ce) 麵,而生產(chan) 網絡文本的主體(ti) 本身的經驗和感受才是定性調查所需關(guan) 注的,隻有理解了主體(ti) 是如何建構網絡文本的過程,才達到定性調查對於(yu) 社會(hui) 現象整體(ti) 性的探究以及對研究對象意義(yi) 建構闡釋的目的。

情景體(ti) 驗式的方法

本文一直強調,對互聯網的研究不能僅(jin) 停留在網絡文本的層麵,而應盡可能地體(ti) 驗網絡使用者在實踐過程中的情景。網絡文本是由不同時間段、不同主體(ti) 在同一空間建構的結果。研究者僅(jin) 通過觀察網絡文本隻能認識一種物質化的測量和痕跡,例如通過觀察某個(ge) 帖子的點擊率來推測這些網絡內(nei) 容比較受人歡迎,通過觀察網絡使用者個(ge) 人網頁的內(nei) 容來分析他/她的興(xing) 趣愛好,但是,研究者與(yu) 網絡使用者的時間不同步、缺乏麵對麵的非語言和行為(wei) 的觀察,很難對觀察結果進行效度檢驗。因此,盡可能地通過訪談、聊天等手段與(yu) 網絡使用者建立聯係,一來確定他們(men) 的真實身份; 二來獲取他們(men) 在進行網絡實踐時的情景資料,結合觀察、訪談和體(ti) 驗對研究結果進行全方位的驗證,以提高網絡調查質量及應用價(jia) 值。

互聯網研究的“真實”

停留在互聯網文本的定性調查所麵臨(lin) 的最大質疑就是“真實”的問題。網絡文本的發表者的身份是真實的麽(me) ? 網絡文本的表述內(nei) 容是真實的麽(me) ? 對於(yu) 這一係列有關(guan) 真實的問題的質疑,一部分是由於(yu) 互聯網作為(wei) 新的研究空間具有的虛擬性所帶來的問題,而更多地質疑卻點到了定性調查方法論的痛點,即研究者是通過什麽(me) 方法發現了那些他們(men) 認為(wei) 是可以被視為(wei) 真實的事物的。觀察和體(ti) 驗在兩(liang) 個(ge) 方麵幫助定性調查方法達到不同層次的真實。

由於(yu) 觀察與(yu) 體(ti) 驗兩(liang) 種方法都強調研究者融入到網絡使用者的網絡世界和網下世界,也致力於(yu) 讓主體(ti) 發聲,這與(yu) 僅(jin) 僅(jin) 停留在網絡空間的分析相比,無疑擴大了主體(ti) 的情景的呈現範圍。研究者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網絡文本的呈現,而是將在網絡空間中的觀察,包括與(yu) 網絡使用者的互動、理解的內(nei) 容綜合起來進行資料分析,以解釋和理解網絡文本的生產(chan) 過程,以獲得主體(ti) 是在怎樣的語境下建構的文本,即通過觀察觸及到主體(ti) 文本生產(chan) 的語境。再進一步說,研究者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網絡使用者在網絡空間的實踐,而是通過訪談等一係列的方法獲取網絡使用者日常生活的空間、時間、生命曆程的感受,體(ti) 驗網絡使用者在網上網下“全景”空間下的實踐過程,這其中包括其在網絡空間永遠無法體(ti) 會(hui) 到的網下世界的心境。因此,最終得到的實際上是研究者基於(yu) 對網絡使用者的網上與(yu) 網下世界的了解和理解而實現的“雙方共同建構出來的真實”。

總之,互聯網定性調查方法必須加入研究者的觀察與(yu) 體(ti) 驗,隻有與(yu) 網絡使用者進行互動所獲得的研究資料才有可能更為(wei) 貼近真實世界本相。

關(guan) 注公眾(zhong) 號
獲取更多行業(ye) 資訊

免責聲明: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於網絡,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係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公海赌赌船官网jc710(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

相關新聞

QQ在線谘詢
給我們留言

谘詢電話

010-88998848

關(guan) 注公眾(zhong) 號

電話回撥